English

读董桥

2001-03-23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曾在报刊中得知董桥散文属畅销书之榜首,许多学者还推介“你一定要看董桥”。近日安下心来读《董桥散文》,确有别样的感受。那多维多体的文字,谐趣横生的语言,睿人智者的哲思小语如一汩清流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你的思绪,仿佛又让人回到了精神的家园,心灵的憩地。

厚厚的一本《董桥散文》近30万字,读上一遍,当然不可能尽得风流。不过,读书若能真解,仅有一得也就够了,恰如弱水三千尺,只取其一瓢饮。

在当今的商业社会里,人心浮躁似乎已成了流行病,正如董桥在《访书小录》一文中,写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,索尔贝娄作品中表现的那样,读书人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,本身又不能突破重围,抛弃物质的牵制,弄得上下求索,心力憔悴。这样的心境,读读董桥,大有好处。

董桥是一位学者型作家,他写散文主张“须学、须识、须情”,认为最主要的是内涵,因而他善于以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审视世间万物,以直抒胸臆、“自成野趣”的方式吐露深隽、清新的人生感受。他在《说品味》中写道:“懂得看破功利社会怪现象而发出会心微笑的人,才能洞识‘现代品味’的真谛,才可以在交换价值市场上立足且自得其趣。”若能在知趣品味中“灵机顿通,既不孤芳自赏,也不随波逐流,性情和生计都能保住,所谓‘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,吾于窗外观之’,极佳。”一言之蔽曰,有文化品味的人完全可以培养求知的兴趣,摆脱心中的围城,去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。的确,真正懂得享受平凡生命的人,看似一俗到底,实是俗中求雅,由此得以开怀,不为名利所累。读董桥就是让你以极为谦和的心态去品味生命中的历程,把人生看成是一种境界一道风景,从而活得有滋有味,其乐无穷。

在《董桥散文》的阅读过程中,常常能读出一种快意的淋漓和酣畅,人也会变得既高大又渺小既实在又空灵,多了些深沉少了些浮华,那种甜甜涩涩清清淡淡的愉悦让人到达美的极致。尤其钟爱《读园林》、《中年是下午茶》、《藏书家的心事》、《旅行丛话》、《字缘》、《归鸿》、《情辩》等篇章,使我又找到了新的良师益友,竟有种读之恨晚的感喟。特别是董桥明快、简练、幽默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,心惊目迷。且看说到书他竟这样描写:“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,跟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有点相似。字典、参考书是丈夫,应该可以陪一辈子;诗词小说不是婚外关系就是初恋心情,又紧张又迷惘;学术著作是中年男人,婆婆妈妈,过分周到,临走还要殷勤半天怕你说他不够体贴;政治评论、时事杂文正是外国酒店房间里的一场春梦,旅行完了也就完了。”贴切的譬喻,精妙、俏皮、诙谐,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。

在如今红尘滚滚、人心浮躁的世俗间,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。对追名逐利的精神归隐,恰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境界,一种难得的人格力量。至读董桥,才懂得精神的归隐,是小隐隐于深山,神魂仍在名利场中,大隐隐于都市,精神远在世俗之外。可谓:“耐寂寞而不热衷,处繁华而不没落。”

读董桥到此,该和董桥道别了。董桥的文字董桥的思考是董桥的,我只带走属于自己的感悟与思索,所以说告别董桥。好像听完老师讲课,学生和老师告别一样,回家去做自己的作业。诗人徐志摩两度到康桥,在《再别康桥》中,他写道:我挥一挥衣袖/不带走一片云彩。大约也就是这么个意思。

《董桥散文》搁在书橱里,或许要放上很长一段时日。待再读董桥时,肯定会有更多一些更深一些的感悟。会有《再别董桥》的文字也说不定,不过,那该是后话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